今天上午 終於找到可以開放作者的部份了~
所以利用 上次大家給的通訊錄 把大家都加入作者的行列
接下來 就是 大家 一起努力 豐富我們的網站囉~~
同好會第一份的標本集,即將熱騰騰的出爐囉~~~
同好會第一份的標本集,即將熱騰騰的出爐囉~~~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苔蘚植物資源調查作業程序(初稿)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楊嘉棟
一、前言
物種標本記錄編號、調查記錄資料及照
林善雄。2000a 。梅峰小宇宙-苔蘚植物世界,台大山地農場出版。 林善雄。2000b。台灣蘚類植物彩色圖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高謙、賴明洲。2003。中國苔蘚植物圖鑑,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出版。 蔣鎮宇等。2000。台灣苔類植物彩色圖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賴明洲。1995。苔蘚植物研究手冊,台大實驗林管理處出版。
2 cm × 2 cm 為宜。 (二)不任意刮取或挖採苔蘚、攀折植物,以減低對生態的衝擊。 (三)苔蘚植物對環境極為敏感,愛它就把它留在原地,不要任意帶回家。 七、附錄
苔蘚植物(bryophytes)包括苔類(mosses)、蘚類(liverworts)及角蘚類 (hornworts)三大類,是一種個體嬌小的陸生植物,分布廣泛,除了海洋以外, 舉凡南北極地、高山寒原、沼澤低谷、森林荒漠,都有它們的蹤跡,是人們所忽 略的大自然瑰寶之一。全世界苔類約有 119 科 859 屬 12,800 種(Crosby et al.,
2000),蘚類約有 69 科 370 屬 8,029 種(Yano and Gradstein, 1997),角蘚類約 有3科9屬 390 種(Schofield, 1985)。
根據文獻記載臺灣約有 66 科 261 屬 872 種的苔類(Chiang et al., 2001;Higuchi and Lin, 2004);蘚類及角蘚類 42 科 121 屬 487 種(林, 2000b),單位面積苔 蘚類種數為 37.75 種/1,000 ㎞ 2,與中國之 0.36 種/1,000 ㎞ 2、日本之 4.99 種/1,000 ㎞ 2、北美之 0.10 種/1,000 ㎞ 2 及英國之 3.37 種/1,000 ㎞ 2 相較, 種類之密,堪稱世界之最。
本中心苔蘚植物採集肇始於 1998 年起與美國加州科學院之 James R. Shevock 合 作進行 6 次苔蘚類植物採集工作,所得標本經鑑定後典藏於密蘇里植物園(MO)、 美國加州科學院(CSA)及特生中心(TAIE)。2005 年起本中心成立苔蘚植物研究 室,逐步推動台灣地區苔蘚植物調查工作。
二、目的
早期台灣的苔蘚植物調查工作多侷限於一些較易到達的地區,故持續進行 更深入的普查工作,實有其必要性。本中心自 2005 年起開始進行台灣地區苔蘚 植物資源調查工作,以期透過資源調查及標本採集工作,發現並紀錄更多的物 種,並提供生育環境、生態及分布等相關資料,以建立台灣苔蘚植物資料庫。 有鑑於國內從事苔蘚植物研究的人員很少,相關研究經費亦十分有限,對野外調 查、採集及分類等工作,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蒐集相關文獻並配合近年調查 採集之經驗,撰寫苔蘚植物資源調查標準作業程序,以期有更多的相關人力投入 基礎的苔蘚植物野外調查及採集工作,進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增加苔蘚植物的研 究人力。
三、調查方法
(一)資源調查計畫:擬定調查範圍、對象及方式。
(二)行程規劃:入山、入園及採集等各種許可證明的申請。
(三)調查地點相關資訊收集(例如:相關植物調查、氣象及路況等資料)。
(四) 準備調查及採集工具:採集刀(皮刀,圖一,用以刮採苔蘚用)、苔蘚採
集紙袋(圖二,附件一及二)、10 倍放大鏡、保鮮盒(高度至少 10 cm 以能讓標本 紙袋直立)、背袋(以可容納採集工具及保鮮盒為原則)修枝剪、封口袋、中性筆 或原子筆、記錄簿、衛星定位器(GPS)及相機等。
(五)調查方法:
1.樣區調查: 將調查樣區內所有苔蘚種類逐一記錄、計數覆蓋面積後,採集製作苔蘚存証標 本。依此法所作的調查數據,若每年調查,可精確的呈現苔蘚的數量是否有很大 的變動。
2.穿越線調查:
從調查區的中央設置寬度 1 m 的帶狀橫截樣區,每 10 m 為一單位,調查 12~20 個單位內所有苔蘚的種類及數量,並採集製作標本。此法在計算相對頻度或密度 時有相當之數據可以表示,不致以「時常」、「偶而」等概述字眼作量的描述。依 此法所得的調查數據,可用以推估各苔蘚物種的相對頻度及密度。
3.物種調查: 隨機於調查範圍中,依經驗採取所需的物種與標本。 (六)苔蘚標本採集及製作:
1.採取標本前可先行照相(彩色),照相時要保留生態環境,必要可適當清理環境 後再照相。
2.必須保持標本的完整,以採集刀刮下或剝下,樹枝或葉附生者以修枝剪處理, 標本大小以苔蘚採集紙袋大小為原則,非必要時避免採集面積小於 2 cm × 2 cm 的苔蘚標本。
3.標本採集後置於紙袋中,並依紙袋上選項內容圈選環境、基質、生態資料等內 容,並依需要註記相關事項後,將標本置於保鮮盒中,以保持適當水分並避免紙 袋受潮破裂。
4.回到實驗室後,依需要可以相機補拍微距相片,或將標本置於保鮮盒中放入冰 箱保存,以進一步記錄其活體細胞特徵,唯需注意溼度控制,避免乾燥死亡或過 濕腐爛發霉,依筆者經驗,以在 2 週內處理完閉為宜。
5.若不進行前述處理,可直接將標本紙袋的標本排置於多孔塑膠籃中,以電風扇 風乾或置於 40℃ 以下之循環烘箱 2-3 天,即可得到品質良好的苔蘚標本。
四、資料建置:
地點(含 GPS 點位)、海拔、生育環境、基質、採集者、時間、採集編號等,依紙
調查範圍選定
樣區、穿越線或物種調查
調查 採集
現場生態環境
及物種外觀特 徵拍攝;實驗 室微距或顯微 拍攝
記錄(含地點、生
育環境、基質、採 集者、時間、採集 編號等,依紙袋上 資料圈選建立之)
標本製作
及保存
物種確認 資料建檔
物種確認

片資料之整合
袋上資料圈選建立之。 五、參考資料
名錄建立、資料分析及上傳至資料庫

Chiang, T. Y., T. W. Hsu, S. J. Moore, and B. C. Tan. 2001. An updated checklist of Taiwan mosses. The Bi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Nantou, Taiwan.
Crosby, M. R., R. E. Magill, B. Allen & S. He. 2000. A checklist of the mosse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St. Louis, MO.
Higuchi, M. and S. H. Lin. 2004.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oss floras of
Japan and Taiwan. In: S. Akiyama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and 6th symposia on collection building and natural history stud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im,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Monographs, (24): 227
-240.
Schofield, W. B. 1985. Introduction to Bryology. Macmillan, New York. Yano, O. and S. R. Gradstein. 1997. Genera of Hepatics. Syst.-Geobot. Inst., Universität Göttingen.
六、注意事項 (一)苔蘚標本的採集要考慮後續鑑定及標本交流等需要,故太少的數量或零星生 長的標本,儘量留在原地,避免採集。一般來說,標本的平鋪面積大小至少要有
附件一 苔蘚標本採集紙袋(中文版) 附件二 苔蘚標本採集紙袋(英文版) 八、附圖
圖二 採集紙袋圈選案例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